依稀记得,那是农历1993年正月的一天,在我去上学的路上,也是我高考前一年的艰难岁月里,奶奶摸着路边的墙根,迈着小脚,为我送了一程又一程,安慰的话讲了一遍又一遍,鼓励的话讲了一堆又一堆,年少不懂事的我还嫌她烦。往年,奶奶一般是在家的东面路口,目送我去求学,而此次,却是一反常态。谁知,这反常的举动,竟是我与奶奶的诀别时刻,此后,我们阴阳两隔!
在我的人生中,奶奶既是我的精神支柱,也是我的良师益友。在改革开放初期,父亲母亲很早就外出闯荡,我们成为了第一代留守儿童。留守的岁月中,六七十岁的奶奶一方面承担了我们的抚养责任,同时也肩负起我们的教育使命。在我的心目中,奶奶是一位坚强刚毅、不屈不挠的人。曾经的岁月里,听奶奶说,她的第一位先生是地主的儿子,结婚没几年,地主的儿子意外亡故;爷爷是她的第二位先生,可嫁给爷爷没几年,爷爷因为在国民党年代当过村里的保代副,在文化大革命的岁月里,被放逐农场十五年。或许是命运的捉弄,养成了奶奶坚毅的性格,同时也让奶奶懂得,对于孙辈来说,要想出人头地,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。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,作为一个农村妇女,家里又很贫穷,能有这种想法,着实不简单。为此,我们孩子的求学读书,成为了奶奶对我们弟妹仨教育的终极目标。虽然,奶奶没读过书,也没有太多的见识,但对我们的教育从来都不含糊,除了盯牢我们的学习外,还会在我们碰到困难或遇到挫折时,及时给予疏通,并会用过去戏剧里状元艰辛的求学经历来激励我们,让我们不要气馁,不要灰心。同时,在我们的成长中,奶奶还教会了我们很多的做人道理,比如说“见人做就助力,见人吃眼视壁”,也就是说,看到需要帮助的,一定要力所能及的帮忙;看到别人吃美味时要装着看墙壁,一定要当作没看见。在那个缺少食物的年代,对于孩子,真要做到,这也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时刻。但我们却在心中默默记住,并努力践行着。在奶奶的言传身教下,我们弟妹仨最后都考取了大学、中专,这在当时我们居住的方圆十公里的偏僻小山村,也引起了一点小轰动。虽然奶奶离开我们已经25周年了,但奶奶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清楚地浮现在我的眼前,一切发生的事情犹如昨天。更令人不解的是,每年快到清明时,总会梦见年少时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情景,或许,这也是我对天堂的奶奶最好的一种惦记吧!祝天堂中的奶奶一切安好!